和平號大海學校

為什麼推動和平教育?對他人的不幸與痛苦「感同身受」

「把受害者放在中心、從基層培力做起」,是和平號、ICAN和川崎哲自己推動和平教育的信條:唯有對他人的不幸、痛苦感同身受,藉著努力不懈的對話和合作,我們才能為下一代創造更好的未來。 文:楊湛華 獲201...

2019和平號觀察紀錄:被戰爭串起來的亞洲,不同人訴說著同一個悲傷故事

死亡數字「1」,背後連著的可能是十幾二十個生命,一個生命的消失,改變的是一個家庭,幾十個被改變家庭;幾千條生命,影響上萬的家庭,改變的是否就是一個時代了? 文:狄沅 釜山,一個海港。8月10日上午,和...

2019和平號觀察紀錄:那間路口的咖啡店,成為石卷人挺過災難的象徵

石卷市民們除了知道石卷市承受大規模毀壞以外,以及以訛傳訛的災況描述外,無法收到確切的賑災消息,抑或是誰目前失蹤……等等。《石卷日報》的記者們開始以手寫海報的方式傳達已知災情;有人提供領取食物的地點。 ...

2019和平號觀察紀錄:面對廣島原爆記憶,突然湧現的恐懼與悲傷

中等教育課本中有關廣島長崎原爆的幾句描述沒能暗示我,或數以千計的同年們,去達到不同、更深的結論,也沒有特別地意圖去做這件事。或許,這就已經客觀、已經足夠:歷史教育的義務已經達成。 文:黃語如 在今(2...

2019和平號觀察紀錄:對於來自戰爭當事國的人來說,這是一場掀起瘡疤的活動

和平號大海學校的課程,看似平靜的帶我們走過這些歷史事件,但對於來自很多戰爭當事國的人來說,是一場要挑起衝突、掀起瘡疤,直擊內心深處不安情緒的活動。 文:林甘泉 今(2019)年8月和平號大海學校航行於...

2019和平號觀察紀錄:在我解釋「挺香港」前,無法想像與中國遊客會有多少衝突

活動進行到一半,有位中國船員可能被海報上斗大的「香港」兩個字吸引過來,她面色沉重帶點驚恐地說「這是不對的」,自此之後緊張的局勢開始升高,那位船員找來了其他中國船員,及一對遊客夫妻大約6個人,不時朝我們...

2019和平號觀察紀錄:這艘「永續發展」的郵輪,但船上食物似乎被浪費了?

和平號此次航程一天會準備約4公噸的食物,以此段航程1600位乘客和船員的人數計算,平均每天會為每人準備2.5公斤的食物,換句話說,如果每人沒有吃完每天2.5公斤的食物量,就一定會有未食用完畢的食物被浪...

2019和平號觀察紀錄:南北韓非軍事區有遊樂園和生態園區,氣氛沒有想像中肅殺

這次在非武裝地帶的行程僅給我非常薄弱的軍事緊張氣息,原本以為是劍拔弩張的南北對峙氛圍,這樣的想法卻在參觀DMZ的景點中不斷地被削弱著。 文:洪浩瑋 如果提到南北韓交界你會聯想到什麼?板門店?北緯38度...

2019和平號觀察紀錄:石卷人稱和平號為「希望之船」,每年帶著外地人來認識這個地方

這艘船被當地居民稱作希望之船,因為它每年都會回來,帶著外地人們認識這個地方,它是居民的希望,更是他們的朋友。 文:胡鈞媛 「和平」對於我來說一直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總覺得不是「無戰」而已,然而如何達成和...

2019和平號觀察紀錄:軍艦島、慰安婦與長崎原爆的真相,跟日本教科書寫的不一樣?

曾經有位記者積極地想要協助其他韓國受爆者,起初受爆者都跟他說:「你不會理解。」而後縱使刊出了數篇報導,他們的生活並未獲得改善,逐漸地受爆者對他感到失望並告訴他:「你離開吧,這一切不會被改變的。」 文:...

2019和平號觀察紀錄:沒有「對等」的和平,只是建立在壓迫之上的假象

這一趟旅程下來,我不斷自問:到底怎麼樣才能夠真正和解呢?想想德國與猶太人的過往,看著日韓間的矛盾,我悲觀地認為只有時間的流逝才能帶走戰爭的傷痛,恢復人與人之間的情誼。 文:楊湛華 今(2019)年的和...

說故事與聽故事的人(下):訴說紅色高棉帶來的折磨,是我痛苦活著的責任

文:呂方雯 對柬埔寨的宗梅(Chum Mey)爺爺最初的印象是吐斯廉屠殺博物館(Tuol Sleng Genocide Museum)園區中的一張照片。他站在監獄內、手輕輕握著鐵窗的橫桿,在他滿是皺紋...

說故事與聽故事的人(上):從原爆倖存者口中,我聽到「地獄」的存在

如果經歷重要歷史事件的人們有著這份訴說故事的義務,那身為聽者,作為少數有機會親耳「聽到地獄存在」的人,是否也有什麼義務呢? 文:呂方雯 知道有機會搭乘和平號、訪問數個亞洲城市時,吸引我的不只是能抵達物...

新加坡的弱勢者,是不存在還是被隱藏了?

外籍移工就像所有人,他們有家庭,他們有興趣,他們有夢想。當我們讚嘆新加坡的進步時,我們不應該忘記建造這座城市的人。 文:陳禹澔 打造花園城市的人們去了哪? 9月11日的清晨,和平號抵達了東方花園城市新...

養殖取代捕撈就是「永續漁業」?廈門鮑魚養殖場的思辨之旅

當那比你手指還細小的魚類屍體擺在你眼前,當聽見科學家說起海洋生物多樣性遞減的速度,你不禁慎重的疑惑起自己在每次選擇吃什麼的背後,究竟是做了什麼。 文:程敏淑 打掃時,看到不斷從牆壁爬出來的螞蟻,心裡稍...

活動報名
捐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