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和平號觀察紀錄:軍艦島、慰安婦與長崎原爆的真相,跟日本教科書寫的不一樣?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曾經有位記者積極地想要協助其他韓國受爆者,起初受爆者都跟他說:「你不會理解。」而後縱使刊出了數篇報導,他們的生活並未獲得改善,逐漸地受爆者對他感到失望並告訴他:「你離開吧,這一切不會被改變的。」

文:胡鈞媛

8月9日早上七點,和平號經過聯合國世界遺產端島(又稱軍艦島)。睡眼惺忪的我與日本朋友一同在遠方望著這坐灰濛濛的島嶼,想起昨日課堂上提及關於它的歷史背景。日本人建造了這座島以獲取其海域豐富的自然資源,帶進了眾多來自韓國等其他國家的強迫勞役者,也因此使其世界遺產認可一事充滿爭議。

我請日本朋友問一旁的日本旅客他們對於軍艦島的認識,他們的回覆一律都是:「軍艦島是一座由日本所建的人工島嶼,日本人在上頭辛勤工作著。」雖然認知與史實有落差並非新鮮事,但聽到回答仍既震驚又感慨。我的日本朋友也不斷說著:「真令我焦慮,我們的教育有大問題。」

此行三週大海學校課程對我來說,是增廣見聞與文化交流,但對於眾多日本人來說,是正面衝撞那些與認知相左的歷史並重新認識它們。

一如在一堂討論慰安婦的課堂回饋中,兩位日本學生談到日本學生對於慰安婦的認識,她們說日本學生不清楚何謂「慰安婦」。許多學生都認為其如字面「安撫慰藉」之意,指稱照顧的婦人。直到此行才意識到慰安婦真正的意思,說著說著她們哭了,有些不滿政府刻意隱瞞,有些不停向來自台灣與韓國的學員道歉。

課堂結束後我加入了另一場討論,一位日本學生反駁:「學校課堂中或許沒有解釋清楚,但報章雜誌也經常出現慰安婦一詞,慰安婦展覽因社會反彈而取消的新聞年年都有,這並不是個全新的概念,或許她們被蒙蔽,但她們也消極地接受。」

這令我反思自己是否也消極接受許多歷史解釋與觀點,而忘卻了縱使歷史是過往事實,卻不代表它不會隨著掌握話語權的人的利益而重新被詮釋。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參觀完行程之一的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Hiroshima Peace Memorial Museum)後,一位和平號大海學校籌辦工作人員說道:「2010年參觀這間資料館後,我覺得自己終於找到心目中真正的和平博物館,並非常興奮地傳訊息和我的家人分享。2019年再訪時,我十分失望,改建的資料館裡只剩核爆對人類的影響與受害者遺物遺言,日本殖民歷史消失了,二戰背景消失了,一切從1945年8月6日美軍投放原子彈開始。」於是,這個地方從一間和平博物館變成了一間關於核武的展覽室,展覽主旨好似從介紹歷史轉變成區隔「加害者」與「受害者」。

參觀完行程之一的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Hiroshima Peace Memorial Museum)後,一位和平號大海學校籌辦工作人員說道:「2010年參觀這間資料館後,我覺得自己終於找到心目中真正的和平博物館,並非常興奮地傳訊息和我的家人分享。2019年再訪時,我十分失望,改建的資料館裡只剩核爆對人類的影響與受害者遺物遺言,日本殖民歷史消失了,二戰背景消失了,一切從1945年8月6日美軍投放原子彈開始。」於是,這個地方從一間和平博物館變成了一間關於核武的展覽室,展覽主旨好似從介紹歷史轉變成區隔「加害者」與「受害者」。

要建構完整的歷史,證言是重要的一環,有人不能說,有人不願說,也有人說了但因失望而不願再說了,面對消失與被消失的證言,我思考著要如何讓更多人願意站出來分享自己的故事並讓更多人聆聽,但同時又發現了另一令人惋惜的現象。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此行我們總共聽聞三位被爆者的故事,第一位被爆者分享會位於和平號上,約有百餘人參加,會後一位日本人神色凝重,一問之下才知道她的祖母也是受爆者,她想到若當她祖母鼓起勇氣開口分享,台下聽眾卻不以為然時,她十分激動地說:「剛剛的分享會上許多人睡著了,我看了不禁氣憤又難過,那位受爆者今年92歲,我們可能是能夠親耳聽見他的證言的最後一代,為甚麼有人會睡著?為甚麼有人這麼不重視?那些人參加的原因又是什麼?」

是他們不說,還是我們不聽?我們的無作為甚至不尊重是否也成為他們生活無法改善的原因之一,換言之,或許是我們讓他們失聲,也因此讓歷史保存有了缺憾。

這趟航行充滿了眼淚與衝突,得知日本學生不清楚慰安婦時,韓國人與台灣人十分震驚;美國人在參觀完廣島博物館後哭了,他說直到他來到廣島後,他才能夠理解德國人對於猶太人的集體罪惡感(collective guilt);一位美國人在關於軍隊性暴力的課堂上挑戰授課教授,直言她的研究有所缺漏與含有偏見,來回爭執後他憤而離席。我問了籌辦大海學校的工作人員對於這些衝突的看法,她回覆:「我們很慶幸他們有這些情緒,這代表他們很在乎,只要不升級到肢體衝突,我們認為這是一個人們在重新認識歷史與接收新想法的必經歷程。」

歷史認知的落差導致誤解,而誤解往往釀成衝突。我們必須更努力地培養人們對歷史的重視,並同時讓資訊普及與透明化。邁向和平之路本就不是充滿著陽光,而是伴隨許多的震撼、挫折與省思。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活動報名
捐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