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和平號觀察紀錄:在我解釋「挺香港」前,無法想像與中國遊客會有多少衝突

Photo Credit: 林甘泉提供

活動進行到一半,有位中國船員可能被海報上斗大的「香港」兩個字吸引過來,她面色沉重帶點驚恐地說「這是不對的」,自此之後緊張的局勢開始升高,那位船員找來了其他中國船員,及一對遊客夫妻大約6個人,不時朝我們這裡望過來。

文:林甘泉

2019年8月4日,和平號緩緩駛離大阪港,啟程20天的大海學校(Global Univeristy)和平教育課程,一群來自8個國家共35個大學生及青年工作者,選擇這個不太主流的暑期活動,在這20天當中探索曾經被原子彈的廣島、長崎,也在釜山、首爾見證慰安婦、強制勞工等日本人最不願意面對的歷史瘡疤,鑑往知來,為現今在亞洲仍存在的和平危機思索解決之道。

和平號是具聯合國具諮詢地位的NGO,在課程中也納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活動結束的前一天,學員們必須分組舉辦與船上乘客互動的活動,推廣和平理念及SDGs,我在Pitch day提了一個案子,模仿香港人在反送中抗爭中表達意見的形式,邀請來自各國的學員乘客及書寫對香港反送中法案中遭受暴力攻擊者的支持信息,以連儂牆的的形式張貼出來。

這個提案有兩個隊友加入而成案,兩個隊友一個是來自馬來西亞的穆斯林女生,另一個是菲律賓在國際組織工作的女生,特別的是這個聲援香港的行動中沒有香港人的參與(其實這屆大海學校剛好也都沒有香港同學)。

雖然在這之前在船上似乎都沒有中國遊客,但我們希望避免任何有可能的衝突,在標題及解說的文字中,盡量使用比較中立的訊息,例如我們反對暴力,而暫不論修法背後的政治目的。最後決定以SDGs第16項和平為主要意象,反對抗爭中的暴力衝突與壓迫手段。比起其他同學演戲、帶遊戲或是錄影片的行動,我們很滿意自己的案子是吻合時勢、容易執行又有影響力的。

我尤其注意整團中唯一一個中國學員的反應,特別是我想知道會參加這個活動的中國青年,或許帶著對民主自由的憧憬、或是對和平的信仰,對香港情勢會不會有不同的看法。她是杭州人,喜歡看美劇,正在日本讀語言碩士,我期望她會有我所想像的反應。但當我問要不要寫紙條聲援的時候,她只略帶憂心表情地看一看我們準備的素材,無奈地笑一笑後就離開了。

活動一開始是順利的,我們蒐集到很多支持的留言。和平號上大部分的乘客來自日本,許多人對於香港的情勢也都表示同情與支持,也有很多很激勵人心的留言,再加上來自各國的同學,我們的連儂牆蔓延的很快,上面有來自各國,用不同語言書寫的支持、鼓勵與安慰。

Photo Credit: 林甘泉提供

接近中午,活動進行到一半,有位中國船員可能被海報上斗大的「香港」兩個字吸引過來,她看著我們用來解釋事件始末的照片及文字說明,面色沉重帶點驚恐地說「這是不對的」,我們沒有很理解她指的是哪個部分,用先前就準備好的說法,回應說我們是反對抗爭中所發生的暴力行為,她用一個沒有被說服的表情回應我們就離開了。

自此之後緊張的局勢開始升高,那位船員找來了其他中國船員,及一對遊客夫妻大約六個人,在我們攤位斜對角不遠處商議著,不時朝我們這裡望過來,不久之後,大海學校的負責人也被喚去加入他們的討論。

負責人是位日本人,她隨後來到我們的攤子,看了文字說明,她說我們說明的日文譯文中指稱中國為了政治目的修法,而這是在我們英文原文中沒有寫到的(日文譯文是其他組熱心同學幫忙翻的),我們很意外這個原先已經刻意避免的爭議點最後成為了爭議。我們表示願意把這句日文從說明文字中拿掉。

但事情似乎無法就此止息,那對中國遊客夫妻的先生堅持必須中止活動,於是大海學校負責人在跟中國團體開了第二次會議後來找我,轉告他們的訴求。我問她,如果我們不配合會讓主辦單位很為難嗎?她回答她確實有她的難處,這艘船上不只有大海學校這個活動,這些提出訴求的人當中有些是她的同事,她也必須顧慮他們的感受。我說如果我們提前一小時結束是否有用,她說就先這樣試試看吧,她也請我用中文把我們的決定向那位中國遊客解釋。

我把這件事告知我的兩個組員,他們都哭了,好幾位不是我小組的同學,有的很生氣、有的也哭了,當我們21天的和平教育課程走到尾聲,衝突、國際現勢及危機處理在這一刻已經不是紙上談兵,我們也才終於首次體驗現實與被壓迫的感覺。

在我受命向那位中國遊客說明之前,無法想像我們的對話中會有多少衝突。

但很意外的,他知道我們要提早結束的時候,態度也軟了下來,用一種大家長式的口吻念了一句「你們都是學生吧,學生就應該好好念書,搞政治對你們沒有幫助。」

我覺得這似乎是一個開啟談話的契機,抱著類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精神,我選擇試著延續這場對話,問他為什麼不贊成香港人爭取自己的權利、為什麼認為學生不能對政治發表意見、在中國他們可以稱自己是民主國家嗎?試圖從他的回答中拼湊出中國社會對於這些議題的回應方式是什麼,以及我們有在任何方面是否可能有共識。他也很有想法的一一回應討論。

我也慢慢察覺,這個正在跟我談話的人,其實不是那個面目可憎、要極力阻撓我們活動的人,他有被尊重的需求、也有必須捍衛的價值、即使那個價值是如此根深蒂固地與我們不同。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活動報名
捐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