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與對話 和平需要努力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20週年永續、民主、對話 和平計畫緣起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於二零零五年創立,秉持「改變世界靠觀念」的信念,二十年來,專注於視野的開拓和思想的激盪。 我們策畫了兩百多個全球最重大而迫切的議題,包括以巴衝突、南北韓未來、全球難民問題、拉美政治動盪、一九六八全球文化運動的歷史回顧以及AI科技對世界的影響等等。 我們也關注中國大陸的發展,討論了中國崛起後的內部社會問題、思潮方向和國際挑戰。 二零一七年起,預視兩岸關係惡化,我們首發台海軍事與戰爭議題,並聚焦兩岸未來發展。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帶領青年人深度了解時代的變化,鍛鍊青年人批判、觀察、分析的能力,培養具有關懷胸襟和行動能力的新一代人。 二零二五年是二戰結束八十周年,恰逢全球巨變時代。科技飛速發展,氣候危機加劇,戰爭陰霾再次籠罩世界。台海緊張,更成為全球關注的可能爆點。 在這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前,基金會在邁入二十周年之際,以「促進和平對話,增進社會韌性,推動和平教育」為特別企劃主題。 在充滿危機與巨變的時代,我們選擇為和平而行動。 和平計畫專案 和平論壇 和平影展 和平行動者 和平教育 「和平」是什麼? 聯合國在一九九九年通過了「和平文化行動宣言」,強調「和平並非僅只是免於衝突和戰爭而已,它同時需要積極主動的行動參與,去創造對話,透過相互了解與合作來解決衝突。」所謂「和平」,涵蓋對自由的保障、對異議的容忍、對生命的尊重,而「尊重生命」包括對生態的保護。每一個層面,在一個社會內部或國與國之間,都必須努力,而且是合作的努力。生態與和平,尤其是近十年來關於戰爭與衝突議題上一個最為突出的面向:氣候變遷將帶來日益劇烈的自然災害,造成的資源困乏最容易導向衝突,引起戰爭。因此注重生態平衡、建立堅韌社會,而且是跨區跨國的合作,是「和平」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一個在內部建立起堅韌且永續系統的社會,即便遭遇戰爭,也比較容易重建。「和平」,如聯合國宣言所言,是一種「文化」,是一種價值和態度。我們將努力建立一個認同和平為文化價值和民主態度的平台,促使「對話」成為避免衝突、創造有尊嚴的生活的途徑。 和平三大面向 長期生活於和平時代,容易錯覺和平為理所當然。但是,世界的動盪加劇,提醒我們,和平從來不是隨手偶得,而是人類以智慧與堅韌努力的成果。 在今日危機中,我們比以往更需要對話,在分歧中找到共鳴,在多元中建立共識。也只有透過不斷的對話,社會大眾才能對許多複雜的問題建立起真實的知識系統。 和平的維繫仰賴社會韌性。韌性不僅源自經濟和軍事力量,更依靠永續的自然環境、可持續的資源供應與儲備,以及每位公民心中的堅定信念。唯有社會在壓力下堅韌不搖,和平的基石方能穩固長存。 和平是我們需要不斷實踐與傳承的價值。和平純粹無瑕,絕不應被誤讀為「軟弱、妥協或投降」。我們希望通過和平教育,使社會認知和平的珍貴,並具備守護和平的智慧與能力,為未來注入持續的希望與力量。 基於這樣的信念,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於二零二五年啟動「二十周年和平計畫」;相對於「兵推」,我們以長遠宏闊的「和平推」為基礎,推動跨地域、跨族群、跨世代、跨意識形態的對話。我們將與關注和平的國際公益組織結盟,一同探討亞洲區域和平的可能,並且推動「和平教育」,培養青年人開闊的世界觀和追求和平的行動力。 我們關注的和平有三大面向: 和平對話 Peace through Dialogue我們推動跨區域、跨國界、跨專業領域、跨認同分際、跨意識形態的深度對話與交流。 韌性對話 Peace through Resilience對內,我們推動公民對社會軔性的關注,包括水資源、能源、產業供應鏈、經濟、糧食、科技競爭、國防、教育等等。對外,我們關注全球生態和社會永續的發展,包括環境、減碳,以及綠色科技。 和平教育 Peace through Education與國際和平機構合作,我們開啟和平教育,深化公民對和平、民主、人權以及生態永續的認知。 和平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