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實踐現場 I】沒有和平,何來永續:危機中重新思考我們的地球

【實踐現場 I】

沒有和平,何來永續:危機中重新思考我們的地球

主持人:劉光瑩(天下雜誌資深主編)

就在昨天,花蓮光復馬太鞍溪堤防潰決,湖水暴漲,造成至少 14 人罹難、31 人失聯的慘劇;今年夏天,德國、印度、美國、中國等地也相繼爆發洪水,數以百萬計的人受災。水災不只是氣候異常的訊號,更是人類安全與和平能否持續的警鐘。

如何把「人與地球的和平」放回公共討論的中心,是本場的核心設計。主持人以媒體長期追蹤永續議題的視角,點明三個交疊現實:氣候變遷的物理衝擊、社會分配的不平等,以及治理選擇的倫理坐標。她將討論聚焦於「人類安全」——乾淨水源、糧食與環境正義——作為和平的前提,而非附屬命題。

來自日本的 Yoshitaka Ota(Ocean Nexus 研究中心主任暨羅德島大學教授) 指出,海洋升溫、酸化、海平面上升與極端天氣不是孤立現象,而會被政策與權力分配放大為「誰被保護、誰被犧牲」的社會問題;在「保護海洋」的名義下,原住民與傳統海洋文化反而可能被邊緣化,這正是「氣候不正義」的現場。

李鴻源(前內政部部長) 以台灣經驗對照「工程思維/生態思維」:橫向治理的缺位,常讓治水與土地利用陷入單點解題與重複修復;他主張「對水敏感的設計」與跨部會協調,並把宗教、企業與大學納入共同責任體系,讓循環智慧回到地方經濟與文化維繫。

在觀眾追問中,講者延伸到「能源正義」與原住民處境:綠能政策不應只求「併網」,更要優先回應能源匱乏地區;若不處理資源分配與歷史不平等,難以建立真正的信任與環境和平。 這場討論提醒人們,環境不是和平的邊角議題,而是和平的根基。若不先修復人—水—土地的關係,任何永續藍圖都將成為紙上風景。

文字素材:和平大使 鍾博丞

詳情請見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永續。和平」官網:https://civictaipei.org/peace-program-zh

活動報名
捐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