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實踐現場 II】《沒有和平,何來民主:讓科技為和平所用》

【實踐現場 II

《沒有和平,何來民主:讓科技為和平所用》

主持人:葛如鈞(立法委員)

在台灣,數位空間治理正成為新的公共焦點。立法院目前有多案《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議價法》草案正在審議,旨在要求大型平台與新聞媒體協商合理分潤,平衡力量。另一方面,根據 2024 年《台灣網路報告》,臉書市占率從 2022 年的 61.22% 下降至 2024 年的 50.28%,三年來下滑逾 10 個百分點,社群平台的使用結構正快速重組。

在這樣的背景下,主持人葛如鈞以「同日國防展 vs. 和平論壇」的強烈對照開場。他提醒:和平不是消極的「不作為」,否則我們其實早已墜入另一種戰爭。他設定討論方向:科技不是救世主,也不是原罪,重點在設計與治理,是否能真正把科技還給公民手中。

Emma Baumhofer( 數位和平建設專家) 接續發言。她自我定位為「技術現實主義者(technorealism)」:科技既能賦權,也可能放大仇恨與錯誤訊息;核心挑戰在於如何避免數位空間複製現實的不平等。她回顧自己作為「第一代社群媒體大學生」的經驗,見證科技如何在二十年間,從承載民主理想的工具,變成導致心理健康危機與社會撕裂的溫床。

她舉出多個案例:烏干達的互動遊戲幫助青年學習識別假訊息,國際組織開發的 AI 工具為和平對話提供輔助,瑞士的選舉期間社群行為準則減少仇恨言論,摩爾多瓦的青年平台在政治極化下創造新對話空間,加拿大的創業計畫鼓勵設計「親社會科技」。這些實踐表明,和平建構早已不再只是政治或哲學的議題,而是跨領域合作的場景。

她進一步提醒:線上與線下是緊密交織的,數位暴力會真實引發現實衝突。若要真正建構和平,就不能讓科技牽著我們走,而要以「和平的需求」為起點,設計更具包容性與責任感的數位空間。她對台灣提出期待:除了善用數位工具,也要把能量導向更深層的正義與行動層面,讓創新的精神轉化為具體的和平實踐。

黃彥霖(哈佛甘迺迪學院研究員) 的分享則進一步把焦點拉回到台灣。以《野火集》中的文字作為開場,他比較 1980 年代與當下的氛圍,指出雖然科技快速進步,但「家」與「土地」的情感並未消失。他提出「數位廚房談話」的概念:當公共廣場在數位世界裡被噪音與演算法淹沒,人們需要新的「安全場域」交換知識與情感。他提到在東京大學的演講場合,學生因害怕監控戴上面罩卻仍渴望發問;在金門的青年對話裡,年輕人希望保存當地語言卻難以公開發聲。這些矛盾讓他意識到:數位與真實生活一樣,都需要能「容納矛盾」的空間。

他批判「銀彈式解方」的迷思——相信科技能一次性解決所有問題——並提醒:若公民因勞動與生活壓力失去能動性,再精巧的科技設計也無法真正賦能。反過來說,當公民能動性被重新激活,低技術、開源的工具也能成為和平的基石。台灣過去幾年的口罩地圖、石棉瓦清理、災後協力平台,都是例子:這些不是「高大上」的解方,而是民主在日常運作的證據。

他也提醒,台灣正處於「舊大陸」的數位威權與「新大陸」的數位成癮之間,一不小心就可能同時遭遇審查與麻木。他呼籲,不要把科技想像成無縫的「滑動介面」,而要接受民主必然伴隨「摩擦」——意見衝突、討論不順暢,甚至不斷的爭論。這些摩擦不是障礙,而是民主運作的證據。

這場討論把和平理解為「被設計出來的數位秩序」。演算法不該消除所有摩擦,相反地,必須保留民主所需的「摩擦」與差異,避免公共理性被平台的順滑度吞沒。科技的力量,只有在與公民能動性結合時,才能真正成為民主與和平的推手。

文字素材:和平大使 鍾博丞

詳情請見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永續。和平」官網:https://civictaipei.org/peace-program-zh

活動報名
捐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