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實踐現場 IV】與殘酷對話:當一個以色列人和一個加薩人,在台灣坐下來

【實踐現場 IV

與殘酷對話:當一個以色列人和一個加薩人,在台灣坐下來

主持人:羅世宏(國立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過去一年,以巴戰事持續不斷。根據加薩衛生部門與聯合國統計,已有超過 6 萬人在加薩喪生,醫療體系幾近崩潰;同時,以色列境內頻繁的空襲警報與人質事件,也加劇了社會的分裂與不安。國際輿論場中,「停火」與「正義」的語言不斷交鋒,但真實的對話卻顯得愈來愈稀少。就在這樣的時刻,台北的一個論壇現場,安排一位以色列人和一位來自加薩的巴勒斯坦人並肩而坐,成為本屆和平論壇最矚目的瞬間。

主持人羅世宏開場時強調,這不僅是一次國際交流,而是一場公共倫理的實驗:「在台北讓兩個衝突現場的聲音相遇,本身就是一種挑戰——我們能不能不把烽火抽象化,而是回到人的經驗、媒體敘事,以及權力不對等如何滲入日常?」

Roi Silberberg(以色列,Wahat al Salam–Neve Shalom 和平學校主任)
Roi 分享了自己成長於高度軍事化社會的背景,直到大學才第一次與巴勒斯坦人真正對話。這段經驗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路徑,使他投身於和平教育與跨群體社區實踐。他談到所在的和平村,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家庭選擇共同生活,讓孩子們從小在雙語教育與多元環境中成長。他坦言,這種社區無法改變結構性的不平等,但卻能為社會留下信任的種子。Roi 強調:「和平不是立竿見影的結果,而是一種需要反覆相遇、反覆學習的長期過程。」

Hazem Almassry(巴勒斯坦加薩,博士後研究員與作家)
Hazem 的語言則更為尖銳。他直指國際社會常把「穩定」當作「和平」,但對生活在佔領下的巴勒斯坦人來說,穩定往往意味著壓迫的持續——土地被奪取、遷徙與飢餓被正常化。他強調:「當我們被要求保持沉默、不要製造衝突,這其實是一種更殘酷的暴力。」然而,Hazem 也承認,長年的疲憊讓許多巴勒斯坦人比任何人都更渴望真正的和平,因為只有和平才能讓他們看見未來。

他在互動環節,觀眾提出:「如果戰爭能創造龐大的利益鏈,而和平往往缺乏立即的回報,社會真的會選擇和平嗎?」全場一度陷入沉默。Roi 回應,教育本身就是對這種「短期利益思維」的挑戰,因為它投注的是未來、是世代的信任,而不是立即的收益;Hazem 則補充,和平的價值在於尊嚴,若缺乏尊嚴,再多的經濟利益也只會加深衝突。 這場對談不是為了求共識,而是承認不對稱、承認分歧,卻仍選擇把話說完的勇氣。從台灣看去,這場以巴對話既是世界的縮影,也是我們的鏡子:在社會高度分裂、輿論常被操弄的當下,能否維持傾聽與理解的空間,本身就是一場民主的考驗,也是我們必須共同面對的公共倫理課題。

文字素材:和平大使 鍾博丞

詳情請見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永續。和平」官網:https://civictaipei.org/peace-program-zh

活動報名
捐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