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結束了,行動能不能展開?
在論壇的最後,主持人陳倩瑜董事提出一個直面台灣現實的追問:「如果在台灣,法律或保育措施應該怎麼做,才能真正減少衝突?」七位和平行動者依循自身研究與經驗,給出多元回應。


Yoshitaka Ota 以「多層疊加」的方法,從生態、糧食到資產層次分析衝突風險,提醒我們不要忽略權力如何操縱知識。Emma Baumhofer 警示「不要陷入科技解決主義」,並將數位檔案、記憶與跨世代對話視為和平建構的土壤。曹克非指出藝術能跨越隔閡,為兩岸或不同群體建立情感連結。Benjamin Abtan 強調唯有承認他者身份的合法性,才能避免仇恨循環。Daniela Segovia 從人道現場出發,提醒和平不僅是制度設計,也需要在人心上留有喘息與復原的空間,才能在困境中持續前行。最後,以色列的Roi Silberberg與加薩的Hazem Almassry帶來最直面的矛盾:一方堅信合作對話,一方質疑菁英合作,但兩人仍選擇在同一舞台,坦率說完各自的立場,示範了分歧中持續對話的必要。


這些討論共同提醒台灣:2030 的努力方向不僅是避免外部衝突,更包括——
- 包容性的氣候治理:在極端災害下兼顧不同群體需求,避免治理淪為局部修補。
- 能承受差異的數位公共空間:不只保障安全,更要讓多元聲音並存,而非被演算法同質化。
- 在分歧中維持真誠對話:教育與公共討論應培養傾聽與理解,而非流於表面共識。
- 和平納入公共想像:和平不是靜止的狀態,而是日常選擇與持續鍛造;文化與藝術或許正是跨越政治隔閡、為下一代保留對話空間的契機。
論壇最後,陳倩瑜董事提醒:「我們必須把『和平』從被誤用、被污名的語境中拿回來,讓它回到公共討論,也回到方法本身。」
這不是一個結束,而是一個新的起點。
文字素材:和平大使 鍾博丞
—
詳情請見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永續。和平」官網:https://civictaipei.org/peace-program-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