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外交戰略角色,通常會是作為抱緊其中一個強權大腿的「夥伴」;或是在兩國之間遊走、居吉避凶的「避險者」;又或擔任兩大強權平衡點上的「平衡者」。但如此做法,很容易落入以大國主導的現實主義遊戲。
歐洲論壇(European Forum Alpbach,EFA)成立於 1945 年,每年邀集不同領域、國籍的世界級領袖,以「促進和平與團結的歐洲」為目標,推出跨領域、跨學科的論壇與工作坊,作為思想交流的平台。
今(2023)年有來自全球 98 個國家的 4,200 人參與盛會,其中獎學金學員約 600 名,台灣也有受「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支持的獎學金得主前往,與各國青年齊聚阿爾卑斯山的奧地利小鎮 Alpbach,進行為期 15 天的深入交流,並透過本專欄和《換日線》讀者獨家分享他們的現場見聞。
撰文:褚宏垚
歐洲論壇第一週,我上午所參與的課程為「動盪世界秩序中的歐盟利益:中國、美國,以及理念相近國家」(European Interests in a changing World Order: China, the USA, and Like-Minded States),內容多探討台海、兩岸議題,與美中對抗競爭下歐盟該如何應對等策略。
在第一週進到尾聲時,授課教授讓作為全場「唯一一個台灣人」的我,向大家介紹兩岸現狀並發表感想。
「歐洲國家為何要支持台灣?」
在報告的最後,我提到烏俄戰爭的案例。我分享道,若從現實主義的觀點來看,西方強權理應放棄烏克蘭,要求烏克蘭與俄國妥協,以換取減少北約與俄國爆發大規模衝突的可能,正猶如當年二戰「綏靖政策」(姑息主義)一般,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領土主權,來換取降低西歐國家與納粹德國的正面衝突。這次的俄烏戰爭,與當年德國入侵捷克和波蘭一樣,同樣是強權國家藉由逐步蠶食鯨吞的方式,來擴張自己的領土。
然而,這次不同的是,西方國家沒有重蹈覆轍、沒有要求烏克蘭犧牲自己的主權與領土來換取所謂的「和平」;相反地,北約國家在此戰爭中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團結與堅定,更是一掃先前北約存廢的陰霾。
承接這樣的例子,我進一步地為自己的觀察總結,同時一併回覆歐洲同學曾向我提出的質疑──歐洲國家在外交上支持台灣,是否真的「有效」?
我說:「從地緣政治來看,台灣與歐洲國家間隔距離確實遙遠,歐洲國家的軍事力量也不足以投射到印太地區來支持台灣;但是就猶如烏克蘭,如果民主國家能展現團結,在外交、經貿等領域持續與台灣合作,不僅能確保半導體供應鏈的穩定安全,進一步也能確保台灣的生存與發聲。」
課程結束後,許多烏克蘭同學都紛紛前來找我,向我致意,他們很感謝我在課程當中發言「力挺」烏克蘭。對此我其實感到非常驚訝,因為作為一名就讀國際關係的學生,我一直以來都是以「現實主義」的視角在看待世界,不但未曾上街參與支持烏克蘭的遊行,也不曾在自己的社群上公開發文力挺過烏克蘭,更多是以「上帝視角」觀看俄烏戰爭的一切,藉此提醒自己戰爭的殘酷。
但在今年的歐洲論壇中,我首次面對面地與烏克蘭人交談,聽著他們訴說戰爭對自己與家人帶來的衝擊,讓我第一次感受到烏克蘭人堅毅的勇氣。
借鏡烏克蘭的「文化外交」戰略
有一位烏克蘭女生告訴我:他們其實透過「文化外交」(Cultural Diplomacy)戰略,與俄國鬥爭已持續近百年,因此,台海議題若要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同樣需要時間發酵,更重要的是台灣的領導人是否有「長線外交的思維」,才有可能在與大國對抗的過程中生存。
課程結束後,烏克蘭學員們還邀請我參加「烏克蘭文化外交電影放映會」,在正式映演前,播放了一部短片解釋烏克蘭的文化外交政策從何而來、過程中如何進行、最終的結果又是怎樣。
烏克蘭從 1919 年就開始進行「文化外交」,目的是藉由音樂文化的軟實力輸出,告訴全世界烏克蘭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像是知名節慶歌曲〈Carol of the Bells〉,是一首由烏克蘭作曲家 Mykola Leontovych 在 1914 年所發表的聖誕頌歌,該曲經由烏克蘭政治家 Symon Petliura 的文化外交策略,在十多個歐洲國家舉辦超過 200 場的音樂會,也因此獲得來自歐洲多國政治人物的重視與支持。
不過,推廣過程並沒有想像中順利,在蘇聯佔領期間,眾多烏克蘭獨立人士被抓去關、甚至被暗殺。然而,猶如渴望自由的鳥兒一樣,〈Carol of the Bells〉在多年後仍抵達了美國,被美國知名作曲家 Peter Wilhousky 加以改編並在國家廣播公司(NBC)上播放。隨著在美國的傳播,烏克蘭的文化外交策略在多年後終於看見具體成效,當戰爭再次找上了烏克蘭時,因為有烏克蘭先輩在文化外交的奠基,才讓這個「小國」得以被世界重視、受到援助。
有時候,我們或許會批評為何世界如此重視烏俄戰爭之下的烏克蘭,而忽略其他像是阿富汗、敘利亞、葉門等同樣飽受戰爭摧殘的地方,難道是因人種問題,又或是文化相近才受到西方強權的眷顧?
我想,或許這些解釋都是西方國家重視烏俄戰爭的可能因素,但在看完烏克蘭文化外交的歷史影片後,我更了解到烏克蘭深知自己身為中小型國家,又位處於「以俄、中為首的大陸聯盟」與「以歐美為首的海洋聯盟」的交界線,被兩大強權夾殺「搓湯圓」的情況顯而易見。
因此,烏克蘭清楚了解到,在自身硬實力有限之下,必須採取有效的外交政策來守護國家安全,因而「政治宣傳作戰」成了烏克蘭對西方國家重要的戰略之一,並在歷經百年之後看見了成效。烏克蘭在這次的戰爭中,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受到西方強權前所未有的支持力道,這些成效很大比例來自烏克蘭政治家的長遠眼光,以及正確、有耐心的外交策略。
走出屬於台灣的外交戰略
回頭審視台灣,我們雖然與烏克蘭在地理位置上具有相當大的不同(烏克蘭是歐陸相接,台灣則是四面環海),但是同為中小型國家、受到兩大強權聯盟(海洋聯盟、大陸聯盟)夾擊,在外交路線上仍有值得參考之處。
傳統的外交戰略角色,通常會是作為抱緊其中一個強權大腿的「夥伴」;或是在兩國之間遊走、居吉避凶的「避險者」;又或擔任兩大強權平衡點上的「平衡者」。但是,如果只以傳統的外交決策作為思考依據,很容易落入以大國主導的現實主義遊戲。
在聽完烏克蘭的外交佈局,並與烏克蘭人在歐洲論壇實際交流後,我認為烏克蘭的文化外交非常值得台灣借鏡,或許我們能藉由台灣獨有的原民文化、開放多元的社會等軟實力,讓世界認識台灣的處境與歷史,使得大家在未來聽到「台灣」一詞時,不再只有「台積電半導體」、「兩岸衝突」這些比較表面的印象,更多是了解台灣的歷史,以及人們對民主自由的渴望。
或許如此一來,我們才能在大國政治的舞台上,讓世界更重視台灣,重視台灣作為亞洲唯一真正民主自由的獨特角色,對世界有何重要性。這麼一來,才更能幫助台灣在大國政治談判的舞台上,擁有足夠的聲量,為自己發聲。
執行編輯:林鈺芩
核稿編輯:孫雅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