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萬里的風雨同路?──我所認識的烏克蘭青年,與他們乏人問津的痛苦

確實,這部以旅居法國巴黎的烏克蘭籍男中音瓦西利.斯利帕(Vasyl Slipak)為主角的紀錄片,充滿了濃濃的烏克蘭國族主義──不但呈現瓦西利在 2013 – 2014 年烏克蘭親歐盟示威運動(Euromaidan)過程中,大力運作旅法烏克蘭人支援國內抗爭的作為;亦積極突顯在 2014 年東烏克蘭地區發生武裝衝突後的瓦西利藝術家,志願從軍參戰的英雄形象。

文:江懷哲 

「我實在不贊成你們在這播映這種政治宣傳電影!」「為何要鼓勵幼童與婦女去參與戰爭?」「為何要用戰爭的方法,來應對這種爭端?」……

在今年八月下旬,奧地利歐洲論壇(European Forum Alpbach, EFA)的過程中,許多外國觀眾們在當中一場活動:烏克蘭紀錄片《神話》(Myth)的播映會上,對主辦該活動的烏克蘭人大聲提出上述質疑,讓現場空氣一陣凝結。

確實,這部以旅居法國巴黎的烏克蘭籍男中音瓦西利.斯利帕(Vasyl Slipak)為主角的紀錄片,充滿了濃濃的烏克蘭國族主義──不但呈現瓦西利在 2013 – 2014 年烏克蘭親歐盟示威運動(Euromaidan)過程中,大力運作旅法烏克蘭人支援國內抗爭的作為;亦積極突顯在 2014 年東烏克蘭地區發生武裝衝突後的瓦西利藝術家,志願從軍參戰的英雄形象。

充滿爭議的「烏克蘭紀錄片播映會」

這樣的電影,和歐洲論壇「關注國際合作、永續發展等議題」的整體氛圍,確實已經有些不協調;更加不幸的是,紀錄片中瓦西利身邊的烏克蘭志願軍,有部分人士配戴著二戰時期的納粹標誌,這更讓奧地利籍的播映會參與者,提出嚴厲批判。

而就在大家以為批判討論快要告一段落時,一位波蘭與一位奧地利參與者,再次表示:「片前播放的預錄活動致詞,也相當不合適!」因為致詞者可是現任歐洲議會議員、波蘭前外交部長芙緹嘉(Anna Elżbieta Fotyga),而芙緹嘉所屬的右翼保守政黨波蘭「法律與公正黨」(Law and Justice Party),被他們認為是當今波蘭民主發展停滯、甚至衰敗的始作俑者。

這一系列的批判數落下去,幾位在觀影過程中邊看邊啜泣的部分烏克蘭人,怒火完全被戳起,開始和批評者激烈辯論起來;所幸後來有較為冷靜的烏克蘭人和其他歐洲人呼籲「停止爭吵、理性討論」,才沒有再趨激烈。

然而這場活動,大家最終仍是不歡而散。

在我個人看來:這些烏克蘭人熱切地關注「母國領土被佔領」的問題,但顯然對其他久居安樂的歐洲人來說,完全沒法進入與體會這種「亡國感」的情緒──這情況,就有點像當有些歐美青年全副精神都放在「永續發展」、「氣候變遷」時,完全沒辦法理解為何許多臺灣年輕人還在談「國家主權」、「獨立」、「戰爭」,這些已經離他們很遠的舊事一般。

我在歐洲論壇中自行籌辦的香港講座。圖/江懷哲 提供

親歐派烏克蘭青年的「公關宣傳戰」

在本屆歐洲論壇中,有高達 20 幾位來自烏克蘭的年輕獎學金參與者,而我也幸運地有緣結識其中大多數人。

這些優秀的烏克蘭青年,多數都對俄羅斯沒有好感,哀傷及憤怒於烏克蘭東部仍陷戰事之中。其中有位來自克里米亞的朋友 Mohammed 感受尤其強烈──這位克里米亞朋友及其他烏克蘭朋友,都多次和我討論過臺灣與香港的議題,其中幾位亦曾參與過我在論壇期間自主籌辦的「香港反引渡條例抗爭」講座,對香港與臺灣議題皆深感興趣。他們也多將臺灣對中國的複雜感受,類比為烏克蘭對俄羅斯的愛恨關係。

這些烏克蘭年輕人們的理念想法,某種程度上也反映目前多數烏克蘭人「親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親歐盟」的政治態度:

根據烏克蘭民調機構去年發表的民調報告顯示,烏國受訪者中會在公投投票「支持」加入北約者高達 67% ,是過去 20 幾年來的最高水平;反觀在 2012 年時,有高達 61% 受訪者「反對」烏克蘭加入北約。該報告同時顯示,有 42% 的受訪者認為,加入北約是「保護國家安全」的最佳方式;而 2012 年時,僅有 13% 的烏克蘭受訪者持此一立場──主因在 2014 年俄羅斯侵占克里米亞後,烏克蘭民眾對北約態度日趨正面。

而在對歐盟態度方面,根據另一份年初的民調顯示,若現在公投, 51% 受訪者會投票贊成烏克蘭加入歐盟;僅有 23% 受訪者表示會反對。

在會議期間,適逢 8 月 24 日烏克蘭獨立紀念日,烏克蘭朋友們將製作的黃藍色手環致贈給許多的論壇參與者,巧妙地同步進行節日慶祝與議題推廣。烏克蘭人在會議期間亦相當積極,不但舉行如前述的「電影播映會」,亦舉辦多場講座活動,議題內容觸及難民、創業、人工智慧、美食……等,但無論如何一定會在其中「趁機介紹」烏克蘭與烏俄紛爭,相當聰明地宣傳著自身議題。

儘管覺得斧鑿痕跡好像太明顯,但看到一位烏克蘭朋友臉書發文:「這是近來烏克蘭第 6 次『國土不完整』地度過獨立紀念日」,確實也不禁感到相當同情。

與烏克蘭朋友贈禮。圖/江懷哲 提供

孤獨掙扎的烏克蘭「政治少數派」青年

然而,並非所有烏克蘭人都認為國家的「領土分裂」是個大問題,或認為應該全面歸罪俄羅斯的從中作梗──

在這些烏克蘭青年中,我亦結識一位意見相當另類的朋友 Sonya 。出身烏克蘭東部的 Sonya 現擔任人權律師,長期關注烏國內無國籍者權益的問題。據聯合國估計,目前烏克蘭有超過 35,600 位無國籍者 ,而儘管許多肇因於當前東部區域戰爭仍進行的現實困難,仍有許多是蘇聯垮台時人口移動後留下的「無國籍人球」。

Sonya 表示,烏克蘭政府處理此一問題相當怠惰,將所有緩慢舉措的責任推給戰事,而這令她相當不滿。此外, Sonya 對許多烏克蘭人夢想加入歐盟的心態亦沒什麼正面想法。曾於飯局間向我表示:「難道加入歐盟,烏克蘭所有的問題就會解決嗎?我可不這樣認為。」

很顯然的,Sonya 並不買烏克蘭國族主義的帳,而她也曾向我表示俄羅斯人與烏克蘭人的界線,其實並沒有這麼明顯。東烏克蘭地區,更確實有許多人希望加強自治甚至與俄羅斯統一。「這些同胞的聲音應該要被正視而非忽略,」儘管她也不認同俄羅斯佔領克里米亞、與在東烏克蘭挑動戰爭的行為。

Sonya 的意見,在本屆歐洲論壇烏克蘭青年代表中確實是少數,而深知此一事實的她,也常刻意避免和其他烏克蘭人接觸──有一次,她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參加其它烏克蘭人籌辦給論壇代表的「烏國美食地理活動」,開場沒多久後卻就迅速離開。她後來有點哽咽地跟我說,她一聽到開場時其他烏克蘭代表論述該國時局的(反俄)框架,就難過生氣的直接離開。

然而 Sonya 也沒有想像中消極。有一次她就開心地和我分享她在一場奧地利現任外交部長與會的座談中,如何辯駁另一位歐洲人「反俄親烏」的發言,表示當今烏克蘭的問題並不只是外部擠壓造成的,許多亦是內部紛擾分裂所致,「歐盟仍應該和俄羅斯互動,而只有透過溝通,才能找到衝突的最終解決方法。」在這場無岸的旅途中,她並不打算放棄自身的信念。

相隔萬里的風雨同路?

在論壇結束的前一天,烏克蘭朋友 Valeriya 和 Ihor 致贈我一張烏克蘭喀爾巴阡山脈(Carpathians Mountains)的明信片,說希望我看到這張明信片,就會想起他們和烏克蘭。接著表示,先前我辦的香港反引渡條例抗爭介紹講座,是他們論壇期間數一數二受啟發的活動,並表示其中中國學生與所有其他國籍學生激辯的情緒張力,令他們印象深刻,也讓他們思考未來若面對和俄羅斯人的相同情況時該如何應對。「真的會不容易,」我們都這樣覺得。

講著講著,我再次想起那天電影播映會時,情緒受到波動的我,如何有些哽咽的提及香港與臺灣的「另類案例」:教室裡有些烏克蘭朋友聽著默默再度啜泣起來,活動後包含 Valeriya 和 Ihor 在內的多位參與者,過來擁抱我或和我握手,說衷心希望臺灣與香港順利,我們都不能失去信心,「這是我們的價值戰爭。」

這算是相隔萬里的風雨同路嗎?我不敢確定,各自的故事確實差異不小。但我可以確定的是,在這豐饒富有的西歐、中歐地區,無論是臺灣、香港或烏克蘭議題,需要多大的力氣,才能吸引到人們關注;又有多常需要面對「無人聞問」的現實局面。

在孤獨寒冷的時候,我們多少還是該多互相探照些──儘管仍該謹慎地,不要隨意把自身的渴望與憤恨,投注在別人的故事上。

傾聽與理解,同理與互助,這是我在歐洲論壇期間,和來自烏克蘭的人們互動過程中,最深刻體會到的一件事。

烏克蘭「美食地理」活動。圖/江懷哲 提供

《關於作者》

江懷哲。政大外交輔修歷史系畢業,並曾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與北京大學交換學習,現正於英國劍橋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目前嘗試用書寫參與世界,文章散見換日線、轉角國際、端傳媒等媒體。

執行編輯:張詠晴
核稿編輯:張翔一

Photo Credit:電影播映會時,克里米亞朋友介紹其被俄羅斯侵佔的家鄉。江懷哲  提供

活動報名
捐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