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言:歐洲論壇(European Forum Alpbach, EFA)成立於 1945 年,每年邀集不同領域、國籍的 200 位世界級領袖,和來自全球超過 50 個國家的 4,000 名參與者,齊聚阿爾卑斯山的奧地利小鎮,進行為期 17 天的深入交流。本文為 2018 年歐洲論壇的台灣參與代表為我們帶回的一手論壇觀察與心得。欲了解更多論壇訊息,請參考專欄簡介。
撰文:李宜芳
在一場主題為 ” Women’s Forum – Female Leadership ” 的歐洲論壇活動中,籌辦者將參與者限於女性,活動未開始前就引起了一小番風波,正反辯論女性領導力的議題是否需要男性的參與,而活動進行時也遇到激烈的討論。
如何定義女性?
兩位講者剛開完場,就立刻有踢館者出現──先是質疑「女性」如何定義、再要求主辦單位解釋「純女性參與的政治意義」。
主辦人答得落落大方:「認同自己為女性者就可以參加,再來這場討論是希望女性能有一個安全的空間(safe space)能安心闡述自身經歷,因此禁止男性參與。另外,無法參與對話的焦慮,正是女性長期以來所經歷的,如果讓男性社群能經歷此種焦慮本身,也是培養這些男性尊重女性領導力的一環──先有同理心。」
語畢,人群裡爆出一陣掌聲,踢館者卻悻然離場。我深知這個議題的廣博精深,定義本身就很困難,更何況要能夠聚焦地討論、還要兼顧舉辦活動的各種政治考量,主辦者本身的出發心就讓人十足敬畏。
年輕女性的職場難題
活動進行方式採取的是金魚缸討論法(Fishbowl Discussion),也就是說所有人皆能坐到預先準備好的 5 張椅子,擔任講者、評論者參與一線討論。參與者包含了各個年齡層、風格各異的女性。第一次參與金魚缸式的討論,我把握機會分享了兩個議題:
年輕女性在專業領域的困境:我經面對自己是團隊最年輕、甚至唯一女性成員的情況。我曾在一場會議裡激辯困難的法律議題,有位與會人士會後問我的唯一問題,是我是否考慮結婚,拿一本歐洲護照生活會比較容易。
又有一回,我主管私下談天時告訴我他屢屢跟上級反映全男性的團隊所帶來的限制,雖然說我的加入並非為了平衡團隊的性別比,他仍然感謝我的加入。他珍惜我在專業上的表現,也肯定我讓整個團隊的氣氛更加柔和、活潑,我們曾細緻分析過整個組織的陽性特質及其限制,至今想起與他合作的時光仍充滿了感謝。
這個議題在討論中引起非常大的共鳴,顯然有許多年輕的專業女性都遇到相同的困境。很可惜的是受制於工作場合的權力關係、職涯發展的顧忌,嚴厲回應這類行為的可行性可能不高。然而,在系統性改變來臨之前,「尋找盟友吧!讓對於性別議題比較敏感的同事們協助妳緩頰」幾位參與者如是說。
正向歧視的本質還是歧視?
正向歧視(positive discrimination)的必要性:正向歧視是為了達成「平等」的目標,而積極地給予處於弱勢地位群體優勢的差別待遇,女性保障名額便是一個顯例。
我認為此概念立意良善,然而透過正向歧視取得職位者,無論如何解釋其專業能力,是不是永遠無法擺脫「她取得該職位只因為她是女生」的困境?正向歧視究竟是幫助了女性,抑或是帶來更多的性別對立與困境?
參與者大多從管理職的角度回答我,她們認為必須先確保有足夠的女性進入管理層,由管理層進行性別翻轉方有可能,因此性別保障名額是達成該階段性目標的必要手段。
歐洲論壇的女性參與又是如何?
有趣的是,在歐洲論壇的一場論壇中,確實面臨與談人全為男性的困境,一位參與者犀利指出場次性別比時,與談人有的撇清自己和主辦方的關係、有的喃喃表示自己是意外代理女性主管出席等等,沒有人能正面回應女性參與的討論。即使在自由風氣頗勝的歐洲論壇,女性參與也還有一段路要走。
執行編輯:張詠晴
核稿編輯:林欣蘋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