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分享,期待未來一屆一屆的 EFA 台灣參與者,能夠不斷傳承、不斷超越我們,如今我可以更有信心地相信,當一批批的青年接受過這樣的洗禮與養分以後,我們可以一起為台灣做出更多貢獻。」
寫在前面:誰該讀本篇文章?
本文作為心得分享,同時為兼具實用性的攻略,供未來有幸參加奧地利「歐洲論壇」(European Forum Alpbach, EFA),或是有意參與其他國際論壇的青年們參考。
此外,我更期待看見未來有台灣機構,借鏡奧地利歐洲論壇的經驗,在台灣主辦類似的青年國際論壇──這樣的論壇,不僅能強化青年的連結與成長,更在各國青年心中,強化主辦國自身的形象與意識形態;除了為週邊經濟圈帶來經濟效益,更吸引國際政界與商界參與(EFA 的主要夥伴,為奧地利科技研發經濟部,主要的支持夥伴為奧地利財政部。從政府支持程度可窺見該論壇的重要性與效益)。
此外,和全球輪替主辦國的大型博覽會有所不同,奧地利歐洲論壇每年例行性地舉辦,得以更精緻綿密地設計內容,並連結參加者,也不需要大興土木建(一次性)場館,台灣完全有能力複製「EFA 模式」。
從數字看奧地利歐洲論壇
EFA 的創立起源及傳統,專注的主題都是以歐洲為中心,然而近年來逐漸國際化,在參與者的組成及議題選取上,都越加寬廣。(請參考〈如果那裡有個世界級舞台,拚了命也要把台灣帶上去──三位台灣青年,首度參與「EFA 歐洲論壇」的緣起〉)
論壇創造了友善而平等的環境,強調增進對多元文化的認識、反思當代社會的挑戰,並鼓勵跨領域、跨世代的參與者們,不僅大量吸收講座知識,更傾聽彼此聲音。
2017 年奧地利歐洲論壇為史上第 73 屆,總共有超過 100 個國家的代表、5,400 人參與,包含 720 位 30 歲以下的青年(超過半數為女性)與 845 位各國講者(37% 為女性),其中包含奧地利現任總統亞歷山大.范德貝倫(Alexander Van der Bellen)、美國國家科學院院長瑪西亞.麥肯努(Marcia McNutt)、世界級經濟學家傑佛瑞.薩克斯(Jeffrey Sachs)……等等。
在 2017 年的主題「衝突與合作」(Conflict and Cooperation)的框架下,17 天的論壇內容雖相對偏重經濟、政治、法律等社會科學,也不乏自然科學與科技議題。
有如繁星滿天的活動怎麼分?論壇的三道支流
兩個星期的論壇,充滿令人眼花撩亂的大小活動,我和同行夥伴們花費了些力氣才了解清楚論壇的運作方式。我將所有活動分為三大類:
A、研討會週(Seminar Week),類似小班討論課形式
B、系列座談會(Symposium),大演講廳形式
C、其他活動,包含社交酒會、工作坊、各式挑戰賽、登山行程等
研討會週是持續數天的套裝課程,如同一週的密集課程班,提供包羅萬象的課程主題選項。可惜的是,面對豐盛的課程套餐與實力堅強的講師群,每位參加者只能選擇兩門課(上午及下午各一場)系統性地上一整週課,或是「雜食性+蜻蜓點水式」地接觸多門不連貫的課程。
A. 研討會週,包羅萬象的課程選擇:
這些研討會的主題,提綱挈領地呈現當代社會中最富影響力的元素,我認為非常值得與大家分享:
01. 全球脈絡中的一帶一路
02. 民粹主義與後真相政治
03. 共同中的衝突
04. 再生能源與能源轉型
05. 我們是宇宙中的唯一嗎?
06. 衝突與合作:偏好或環境
07. 轉型正義:巴爾幹半島與南非的個案研究
08. 藝術在衝突中
09. 務實聯盟與全球失序
10. 別毀了我們的教育!創造新的理想國!
11. 為什麼這被稱為一齣戲劇?
12. 實踐倫理
13. 髒產品與負責任的消費:科技如何改變消費者的角色?
14. 全球怪化?全球暖化與人口動力學
15. 二十一世紀的時間觀:同時性、加速和時間衝突
16. 文藝復興:美麗新世界
17. 草根裡的政治
18. 十字路口上的土耳其
19. 如何逾越分寸?
我對其中許多主題興致勃勃,但考量自身經驗後,選擇了關於中國對世界影響力的「全球脈絡中的一帶一路」,以及探討哲學、宗教與經濟學的「實踐倫理」。
在以色列住的那一年,我曾為數家以色列和中國公司做商務口譯,親身感受中國在中東市場的布局;在坦尚尼亞工作的時,也見證中國政府在東非的大興土木。「一帶一路」因此一直是閒暇時的關注主題之一,這次若有機會深入了解,或與課堂同學交流經驗,實為美事。我也很好奇,即將來參與這門課程的歐美非同學,會因為哪些原因而關注這項議題。又,身為基督徒,看見「實踐倫理」的講者,將雄心壯志地從西方傳統天主教社會教義傳統中,凝煉出哲學框架,並用以反思當代經濟現況,實在令人興奮。
雖說是「研討會」,但是每一門課程裡的互動強度參差不齊,有些課程基本上就是學生抄筆記、老師台上講;有些課程則熱鬧地讓學生走出教室設計活動。然而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研討會週都是最容易認識新朋友與產生新點子的地方之一,因為相較於一次性的大型論壇,研討會週讓同一群青年們有機會反覆見面和互動。
B. 系列座談會,跨領域、跨國界的專業思辨:
系列座談會同樣包含數個主題,每一個主題持續短則 1 天,長至 17 天,彼此日期上也有重疊,包含健康、高等教育、科技、法律、政治、經濟、金融市場、環境、文化活動等。
座談會的聽眾相較於研討會,多了大量社會人士、專業人士。有些參與者更選擇不參與完整 17 天的論壇,僅特地前來聆聽特定主題的座談會。
座談會大多是在大演講廳中進行,少數早餐時段的座談會,則以圍圈圈的輕鬆方式分享,更特別的是還偶爾有著位於草原中、大樹下的「座談會」。由於主辦國是奧地利,有些講座是以德語進行,附同步英文口譯設施──但坦白說,只要是同步翻譯的講座,品質就難免下降。
而貫穿兩週的文化活動設計別具心裁,著重以裝置藝術、室內音樂會、街頭音樂會、多媒體劇場等方式,與論壇裡的議題相呼應。
進入大量系列座談會的時間,是在研討會週以後,通常也是青年們開始對課程和講座感到疲乏的時候,因此許多青年會選擇和朋友們去附近有如童話故事場景般的花海與山林中搭纜車、爬山和大湖游泳──儘管這樣的「翹課」行為看起來調皮,細細思考卻也沒有所謂對錯。一場講座提供的知識或許值得,但一群朋友藉此建立真正友誼也很值得。尤其時間軸放長遠來看,哪一個選項在三五年後較重要?或許後者更令人珍惜。
然而系列講座的講師們,都是實力豐厚的各領域翹楚,即便翹掉一兩場座談會,還是要認清楚自己的研究興趣,鎖定目標,千萬不要錯過難得機會與珍貴的講座課程。
C.「其他活動」:從社交舞會到各式專業工作坊的饗宴
除了研討會週與系列座談會以外,穿插在 EFA 的「其他活動」,其實更扮演了論壇氣氛與調性的決定性角色。
每隔兩三天的社交酒會與舞會,讓參與者們能在觥籌交錯的星空下,探索來自世界不同的聲音──我在酒會裡遇見過敘利亞人、波多黎各人、阿富汗人與更多我從未了解過的世界。
20 多歲的我們,仍處在對世界非常好奇的階段,也討厭刻板印樣和概略化分類法的媒體印象,因此我渴望聆聽異國朋友的生命故事,也喜歡透過他們的描述,認識他們的家鄉。我衷心相信我們的心靈很大,足以裝得下歐美主流文化與價值觀以外的聲音,且人們之間的尊重與好奇,不該因為膚色或國籍而有差異──若我樂於認識日本文化,我就懷有同樣的喜樂認識菲律賓、祕魯、伊拉克、德國或冰島。
數個工作坊與強度密集的比賽,則讓論壇在某些參與者心中越發加刺激有趣:例如「主持的藝術」工作坊、舞蹈工作坊、和我所報名參加的辯論工作坊、創新馬拉松挑戰賽、講者之夜挑戰賽等。
這些工作坊與比賽通常都需事先甄選,也會讓輕鬆愉快的論壇時光變得充滿壓力,然而卻也能和一同參與的青年留下共患難的夥伴情,並深度學習那些賽事中不眠不休準備的內容,甚至直接與自己所從事的專業接軌:
例如「主持的藝術」(Art of Hosting)工作坊參與者包括社會人士,工作坊結束後也直接讓學員帶領數場其他 EFA 的活動,現學現賣。「創新馬拉松挑戰賽」的 24 小時無眠之夜結束後,數家奧地利企業亦直接提供學員工作邀約。「講者之夜挑戰賽」的聽眾,則包含奧地利總統范德貝倫。
非常鼓勵未來有機會參與 EFA 歐洲論壇的青年朋友們,盡力為自己爭取參與各式周邊活動與挑戰賽的機會。
展望與期待
作為所謂「第一屆」,總綜合著驚喜與嘆息,無論「篳路藍縷」或「乘風破浪」,其實也都是想著如何讓後人踩在我們的肩膀上,走得更高更遠。
EFA「歐洲論壇」的內容極為豐盛,然而還是學生的我們、仍只有三個人的我們力量畢竟有限,很難將 EFA 的所有內容鉅細彌遺地帶回來,或直接消化吸收後化為行動。
不過,透過分享,並且期待未來一屆一屆的 EFA 台灣參與者,能夠不斷傳承、不斷超越我們,如今我可以更有信心地相信,當一批批的青年接受過這樣的洗禮與養分以後,我們可以一起為台灣做出更多貢獻。
除此之外,我更渴望看見,台灣成為主辦這樣年度性、國際性的青年論壇的那一天。
《關於作者》
江玉敏
屏東人,目前在英國發展研究院(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IDS)攻讀碩士。清大工科背景出身,曾赴以色列交換學生,走訪以巴,深度探究當地文化;並前往非洲獅子山共和國、肯亞與坦尚尼亞做教育志工計畫。畢業後隻身勇闖坦尚尼亞,與當地天主教會一起做發展工作。以學習斯瓦希里語為樂、以傾聽當地人為習慣。夢想是學習主耶穌的樣式,學習實踐聖靈九果: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
執行編輯:鄧紹妤
核稿編輯:張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