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口流利英文,也不代表能「與世界接軌」──新世代的你還需擁有「跨文化力」

身邊不乏朋友,過去曾忽略英語,如今卻不得不面對這個課題──於是,他們有的自行去了美國打工度假,有的甚至辭去工作報名了菲律賓英語語言學校為期 3 個月的課程,深怕在這全球化的浪潮下,被打上海岸、成為隱形的泡沫。

撰文:蔡昀潔

過去的年代,似乎只要英語能力好,就足以「與世界接軌」;然而隨著教育程度的提升,英語能力已經成為最基本的必備能力,就連在國內工作,英文能力的好壞都可能影響工作升遷的機會,因許多主管級職位都會需要與跨國上司開會,並不是簡單幾句英文問候可以應付的。

身邊不乏朋友,過去曾忽略英語,如今卻不得不面對這個課題──於是,他們有的自行去了美國打工度假,有的甚至辭去工作報名了菲律賓英語語言學校為期 3 個月的課程,深怕在這全球化的浪潮下,被打上海岸、成為隱形的泡沫。

我的父母輩搭上了經濟起飛的列車,和台灣一起脫貧轉富。他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捨得在孩子身上投資,使得下一代的教育程度隨之提高。而當享受了家人給予的資源與支持時,卻也要面對更加嚴峻的競爭──如今擁有交換學生經驗已越來越加頻繁,英文能力成了必備,學習第二外文也不罕見。人人都具備語言能力、留學活動經驗,然而,我們不免要問:還有哪些能力是在這世代的競爭之下,各國青年人都必備的新技能?

今年暑假,收到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提供的全額獎學金,前往奧地利參加歐洲論壇。歐洲論壇集結超過 600 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青年人,齊聚在阿爾巴卑赫風光明媚的山區,與各國政要、決策者、學術專家,討論自由與安全框架下的全球關鍵議題。在所有人身上,我看到的共同點就是除了精通英語以及擁有高度學術涵養之外,還有幾項重要特質,即思考觀察力、彈性,以及包容各式文化,不分高低優越感的包容心;以上這些能力,姑且綜合稱作「跨文化力」。

在陌生的環境中,如何展現「跨文化能力」?

過去,我們會把「一口流利英文」、「有海外留學經驗」和跨文化能力劃上等號,但所謂「跨文化」能力不僅限於語言。除了瞭解頭腦所吸收到的文化知識,還要能內化成自己的涵養,融合自己的價值觀,並「能夠辨認不同文化人的價值觀、信仰和傳統」。

有時我們會處於完全陌生的語言環境,這時需要依靠的就是細心的觀察力,思考邏輯去猜想對方可能想表達的含義,明白對方的肢體語言、弦外之音,避免觸犯對方的禁忌,做出適當的回應。並且保持心胸寬廣,對於不同於自己文化的風俗習慣,拋棄偏見與狹隘的視野,以尊重和同理心去看待,才能達到到真正的深入交流。

而在論壇中,多的是機會練習此項能力:隨意坐下,用西班牙文與玻利維亞女同學問候,又詢問了奈及利亞女生,國民在南非受到歧視排擠問題,與在匈牙利為法國機構,教授國際關係的的西班牙男生,談及學習匈牙利文的艱辛,回家搭公車的路上又被正在匈牙利唸書的蒙古男生搭訕。不管是用餐、搭車、派對等各種正式與非正式場合之中,隨時要保持高度的文化敏感度、跨國界的認知,應對得宜。

為了能與他人連結,必須去尋找連結點,不管是用對方母語到幾句簡單問候、談論對方關注的議題,都能立即就拉近彼此的距離。由於奧地利是地主國,許多與會者的母語都是德文,在飯桌上就要靠著察言觀色、在對方的比手畫腳之間,去判斷現在的談話氣氛。

在組成多元的論壇,觀察歐亞非差異

此論壇與會者都具備相當的國際視野、語言能力、溝通能力、文化吸收力,當說明我們是從台灣來時,許多人在提及與中國政治敏感性問題時,都會很有禮貌地地先徵詢我們的同意,在基本共識之下,開始進行建設性的討論或辯論。每一個人在表達自己的意見前,都會盡量地以對方文化背景作為基礎架構提出,使其想法更能被接受採納。

亞洲人時常在公開的社交場合或與人初次見面時,與他國人相較顯得害羞內向;然而,台灣代表們大方表現自己,介紹同伴並將他人引入我們原本的談話圈時,含蓄地以假設性提問試探,代替肯定認知回應,這些都是我們在深知自己文化可能帶給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鴻溝所做出的轉換。

當歐洲人陣憤填膺地表達大家對於全球暖化的忽略與漠視時,身為最大衝擊者的亞非國家與會者,即使同樣地認同保護環境,尊重生態的價值觀;但也深知當人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不被滿足時,很難去顧及其他理念──這也是身在天災人禍較少的歐洲國家人民所不能體會的。小結:讓世界走進台灣、台灣走進世界

由於我就讀的淡江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有來自世界 20 幾個國家的同學,從大部分台灣人所熟悉的東亞國家,到瓜地馬拉、巴拉圭、馬拉威到貝里斯、所羅門群島等較陌生地區都有;而過去不管是因留學交換、出差或旅遊,我曾造訪世界 30 幾個國家,所以對於異文化並不陌生。但世界是如此之大,有許多地方是我從未觸及的,我總是不斷提醒自己保持覺知,擁有一顆謙卑的心,不被課本上的知識給框架,或被自以為的小我給綁架。

人,永遠大於理論。學習理論或知識來理解人的行爲表現以及其社會現象固然重要,但同時也要知道,沒有任何理論、任何知識可以宣稱由人所創建的生命,只能放在其框架下被觀看和解釋。擁有「跨文化」的人深刻了解這點,只有在當下與他人相處時,不管對方是何異文化,當能夠有效地發揮自我功能,不讓差異成為阻擋自己與他人的阻礙,反而因了解彼此之間的不同而成為利器。

是否擁有這樣的跨文化能力,對應了一個人的遠見、是否有能力去看見自身以外的世界,也影響了是否能擁有更多的機會被推上國際舞台。青年人就是一個國家未來的面貌,我們應負起使命,對外突破外交被強大鄰國封鎖的窘境,對內看見日益增加的東南亞新移民,提升台灣的文化多元性──要達到這些目標,不僅要以文化知識作為基礎來發展,更需要促使公民們學習如何去面對並尊重不同族群的文化,以更寬廣的角度,推廣全民對跨文化理解的教育,跨越島國內部的認知,向外拓展與認識,才能讓世界各國能走進台灣、台灣走出國際。

執行編輯:邱佑寧
核稿編輯:林欣蘋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活動報名
捐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