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受害者放在中心、從基層培力做起」,是和平號、ICAN和川崎哲自己推動和平教育的信條:唯有對他人的不幸、痛苦感同身受,藉著努力不懈的對話和合作,我們才能為下一代創造更好的未來。
文:楊湛華
獲2017年諾貝爾和平獎的國際廢除核武運動(ICAN)委員之一、「和平號」(Peace Boat)計畫執行委員會代表川崎哲(Akira Kawasaki)受龍應台基金會之邀,至臺北沙龍分享多年來推動和平教育的經驗。
日本的「和平號」源自於1983年。當時正值日本歷史教科書爭議,政府企圖淡化日本在二戰時期犯下的戰爭罪行。幾位有志一同的大學生,希望敲響警鐘,希望人們銘記戰爭造成的苦痛,因此發起了名為「和平號」的航程。「和平號」定期造訪曾被戰火蹂躪的亞洲各地,從遺留的陳跡、倖存者的證言中反省戰爭帶給人類的傷害。
和平教育始於「大海學校」。每一年,來自亞洲的學生們在船上相識,一同參與和平相關的課程;船隻靠岸後,有陸上遊歷的行程,拜訪曾經發生戰爭的城市。例如,大海學校邀請曾為慰安婦的韓國女性上船分享經驗。川崎哲相信,感同身受的體驗和跨越國界的互動,是和平教育的關鍵。
近年「和平號」積極組織、參與人道救援行動。川崎哲提到了幾項近期工作,像是帶足球到巴勒斯坦難民營,與小朋友們快樂玩耍;或是組織掃雷團隊至柬埔寨。逢日本311震災,「和平號」也發起募款活動。
為了建立兼容並蓄的國際社會,「和平號」引入了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作為教育、推廣的重點主題。川崎哲期盼,「和平號」作為推動和平教育的平台,能夠提供一個開放且安全的空間,讓人們認識過去和當下,找到問題,並合作想出解決辦法。「畢竟你也沒辦法逃離這艘船」,川崎哲笑稱。
國際廢除核武運動(ICAN)成立於2007年,致力於削減全球核武和核試驗。川崎哲說道,身在臺灣可能很難感受到核武器的威脅,然而世界上還存在很多核彈頭,它們隨時有可能造成不可想像的後果。他認為,核彈在多數人眼中,無非只有它毀滅性的一面。在那背後,大家卻鮮少關注受難者們承受的苦痛。ICAN的目標之一,就是將核武拖出國際政治的論述,轉變成人道議題。ICAN強調,核武及核試驗帶給受害者的苦難是「不為人所接受」的,也致力讓人們認識到核武反人道的一面。ICAN不懈的努力,促成了2017年《禁止核武器條約》的簽訂。
川崎哲認為,日本的教育中充滿廣島、長崎的悲劇故事,卻沒有指出人們如何面對當今的核子議題。為此,ICAN展開了演說、遊行等等活動,將議題直接帶到基層,激發公民社會的動能。例如,ICAN邀請被爆者(Hibakusha)分享受災經驗,有些參與者事後自發地花更多時間學習相關歷史和知識。
「把受害者放在中心、從基層培力做起」,是和平號、ICAN和川崎哲自己推動和平教育的信條:唯有對他人的不幸、痛苦感同身受,藉著努力不懈的對話和合作,我們才能為下一代創造更好的未來。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