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基金會20週年,為永續和平努力

二十年耕耘   理想青年成中堅壯年
大動盪時代   為永續和平繼續努力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四月十一日晚以「回家」餐會標誌了基金會耕耘二十週年的里程碑。將近一百五十位一路與基金會攜手努力的各界夥伴齊聚一堂,包括眾多參與過青年培養的嚴長壽、殷允芃、韓家宇、吳玉山、李四端等等,以及百多位新舊志工和基金會曾經甄選栽培過的青年「校友」群。

2005年,林百里、柯文昌、嚴長壽和龍應台在一次晚餐中討論「能為台灣做什麼」。照龍應台的說法,1970年代的知識青年有一個特質:凡吃飯必談國事。當晚的結論是,在長久的國際孤立中,台灣最迫切需要的就是培養青年有全球的視野、獨立的思考、社會的關懷。精神獨立,因此必須由民間來做。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出時間,沒錢沒時間的,把名字捐出來。「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於當晚成立。

二十年來,基金會引領議題,舉辦數百場沙龍與論壇,邀請來自全球的思想者與行動者,從進行中的國際事件—中東戰爭、拉美轉型、經融危機,到前瞻性的未來—AI科技、人口老化、氣候變遷,如同一盞探照燈,打亮前景,讓青年人大步往前探索。

關注全球的同時,「中國焦點」持續關注對岸的社會發展,了解其農業問題、教育狀況、人權問題等等。從2017年開始,基金會更是率先提出了戰爭的議題,從軍事、戰略、備戰各個面向討論,並且前瞻性地呼籲對「社會堅韌性」的重視。

持續二十年,基金會一方面把國際思潮和未來性的議題帶進來,開拓視野,一方面將優秀的台灣青年「送出去」,創造實戰的國際經驗。「歐洲論壇」選拔傑出的學生到歐洲去與國際的政經領袖對話,「和平號」則資助有想法的青年上「海上大學」與國際的青年切磋。同步培養大批志工,從行動中學習思考的方法、行動的能力和社會關懷的途徑。

努力耕耘二十年,當年二十歲的青年已成青壯的社會中堅;他們不違初衷,在各種工作崗位上持續懷抱理想,關懷社會,其中很多人投入生態環境、非營利或社會企業。

面對2025年全球動盪與台海局勢的挑戰,龍應台文化基金會以「和平與永續」為年度主題,啟動下一個二十年的行動,思索和平與社會韌性。計畫包括:「國際和平行動者交流計畫」,邀請來自衝突地區的行動者來台分享;思沙龍《不尋常對話-和平專題》,探討民主、氣候與區域和平;「和平影展」於北高屏放映六部國際紀實片;「思學堂——和平行動大使計畫」則培養具思辨與實踐力的青年,成為未來和平實踐的推手。

活動報名
捐款支持